文物修复人员正对大足石刻的卧佛摩崖造像进(jin)行风化程度的监测。 黄 舒摄(人民视觉)
石刻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类型之一。普通人『ren』几乎都能回忆起自己印象中见到过的碑林、碑碣、经幢、岩画、摩崖题刻题记、造像等,可谓种类繁多、丰富 fu[多彩、价值非凡。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,石刻也是非常鲜明的存在,如我们熟悉的西安碑林、武威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(西夏碑)、苏州文庙的宋代石刻、泰山石刻、白鹤梁题刻、老君岩造像、花山岩画等,有的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。60多年天南‘nan’海北从事科技保护工作,我对石刻有着深厚的感情。
石刻中的书法〖fa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,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中国自商周至现代,书法在不断变化、革新中一脉相承,但有的书法由于年代久远,很少有真迹存留至今,人们只能从一些碑刻中见到它们的真面目。遗憾的是,与其他石质文物一样,岁月越是悠久,石刻的劣化速度就越容易加快,科技保护的力量一直在同这种劣化赛跑。我看到过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唐碑,其字迹【ji】正日渐模糊。乐山大佛侧面的天王造像碑,也有字迹在消失。很多的摩崖〖ya〗题刻几年不见,再看到时,也会发现有剥落的痕迹。环境和气候对石刻的影响随处可见。北京居庸关云台是第一
微环境的持续波动是石刻风化的重要原因,也‘ye’是
近年来,国家层面 mian[启动的石窟寺调查成效显著。与石窟寺相比,石刻分布更广、更分散,北至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的金代亚沟石刻,南至广东珠海高栏岛岩画,东有江苏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,西至 *** 日喀则大唐天竺使出铭、新疆昭苏{su}的清代平定准噶尔勒铭碑等。但石刻的历史信息毕竟依附存在于浅表层岩体,受风化作用显著,因此石刻文「wen」字史料的信息化留存十分〖fen〗迫 po[切。尤其是对已模糊不清的石‘shi’刻,我们可利用多维数字采集技术,高精度、微痕提取,还原已看不见的文〖wen〗物信息。石刻与大型岩土文物的显著区别之一是数『shu』量多、体量小,即使在保护技术、专项保护资金、专业保护人员不足的条(tiao)件下,也可以探索更多保护研究的方式。
网友评论